以书为御网

第一次被邀请,谢谢!想了想,把自己的想法留下,当一个记录吧!我读《源氏物语》是先从林文月版开始,后来转投丰子恺版的。在我的感觉里,林版《源氏物语》是至柔至美的,如同四月春月夜,但有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些“

《源氏物语》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观?

《源氏物语》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观?

第一次被邀请,源氏样谢谢!物语想了想,体现把自己的美学想法留下,当一个记录吧!源氏样

我读《源氏物语》是物语先从林文月版开始,后来转投丰子恺版的体现。在我的美学感觉里,林版《源氏物语》是源氏样至柔至美的,如同四月春月夜,物语但有的体现时候我心里总有些“哎呀,光源氏再叹气就要死掉了”的美学担心,所以后来我转投丰子恺版了,源氏样此为前提!物语

通读下来,体现抛开个人认为很拧巴的《宇治十帖》,光源氏的故事确实就像他的女人一样是多姿多彩,各有千秋的,这些女性是《源氏物语》最大的亮点。所以在我看来,《源氏物语》所展现的最大的日本美学就是日本传统女性的人格美学,她们光华,亮丽,博学,隐忍,豁达,嫉妒,冷漠,等等这一切都让人或敬或爱,或怜或忧!所以无论过了多少年,《源氏物语》都能流传,因为人物的魅力是可以跨越时间的!

以上!

谢谢

@燕仰

@纳兰馒头 @橙子

@张三天

的邀请。

我认为

@噙影

的答案很好,她提到了一个关键词:物哀。


维基百科是这样介绍“物哀”的[1]:

物哀(日语:物の哀れ/もののあはれ Mono no aware、もののあわれ、物の哀れ)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。在文学上,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,例如萧条的冬景、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,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、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。它可以被解释为:

1)触碰、目见、耳闻时触发产生的深切的情趣和哀愁。

2)接触远离日常的事物时内心深处产生的感叹,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的感情。

物哀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国学者本居宣长在著作《紫文要领》和《源氏物语玉小栉》中提出。江户时代,儒教受到幕府的保护、奖励,“劝善惩恶”的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国学者针对过去的平安时代的文学,以这个概念为前提进行讨论,否定了这个理念,并创造了新的视点——物哀。

所以,我非常赞同噙影对“物哀”的理解和诠释——它是后世对平安王朝审美理念的总结,可以理解为那个时代的“借景抒情”。

那么,除了物哀之外,《源氏物语》还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观呢?

我认为有两点:


一、悲哀之美

二、无常之美


一、悲美之源


我曾在一本介绍源氏物语的书中读到(书名早已忘记了,抱歉),源氏物语对美的欣赏和表达,侧重于悲哀,故而可以被称之为“悲美之源”。当时读到这四个字时,忍不住掩卷叫绝——如何想得出来!

的确,书中对景物的描写,多倾向于抒发人物内心的悲伤与哀愁;书中对美人的描写更是如此:几乎每一位绝色美女,她们最动人、最牵惹人心的时候,都是沉浸在悲哀和多愁善感的情愫中的——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,与《红楼梦》中那个泪光点点、风露清愁的林黛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无怪乎源氏物语有“日本的《红楼梦》”这一美称。

不如,我们一起来看看?

1)紫姬

(图片来源[2]:紫姬一直都是美艳中不失清丽的绝代佳人,然而她重病消瘦的模样比平时更美)

第三十五回·新菜续 原文:

紫夫人已非常消瘦。但正因为如此,增添了无限高尚优雅之相,容姿实甚可爱。以前青春时代,相貌过分娇艳,光彩四溢,有似春花之浓香,反而浅显。今则但见无限清丽之相,幽艳动人。似此美质,而不能久留于世,教人想起了伤心之极,悲痛无已。


这一段将《源氏物语》偏爱“悲美”的审美观体现得淋漓尽致:书中多出盛赞紫姬的容貌,清丽如盛开的山樱,那种娇艳烂漫之色仿佛要溢到人的脸上来——就是那样极致而惊艳的美。然而到了紫姬临终之前,因为长期重病而消瘦不堪,反而在作者眼里,体现出了一种更为深层次的美,我们可以从“无限高尚优雅之相”“幽艳动人”这些地方一窥端倪。

最是人间留不住,朱颜辞镜花辞树。源氏物语中描写美人将逝的哀恸,很像我们看到与红楼梦中如花似女的女儿们一一走向毁灭和殒灭,是一种悲哀而无能为力的美。

2)明石姬

(图片来源[2]:要把女儿交给紫姬抚养,明石姬伤心欲绝)

第十九回·薄云 原文:

过不多天,已是严冬腊月,霰雪纷飞。明石姬更觉孤寂。她想起此身忧患频仍,异乎常人,不禁悲伤叹息。她比平常更加疼爱这小宝贝了。有一天大雪竟日,次日早晨,积雪满院。她平日难得到檐前闲坐,这一天回思往事,预想将来,偶尔来到檐前,坐眺池面冰雪。她身上穿着好几层柔软的白色衣衫,对景沉思,姿态娴雅。试看那鬟髻和背影,无论何等身分高贵的女子,其美貌也不过如此。她举起手来揩拭眼泪,叹道:“今后再逢着这样的日子,更不知何等凄凉也!”便娇声哭泣起来。


这是书中描写明石姬最为美丽、也是最能触动人心肠的一处:因为出身太卑微,明石姬为了女儿的前程,不得已把只有三岁的孩子交给紫姬抚养。那时她并不和源氏(以及正妻紫姬)住在一起,而是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别墅里,如果没有了可爱的女儿,夫君又不常来看望,她的孤寂和前途的黯淡可想而知——但她没有办法,也别无选择,这就是那个时代身为女子的悲哀。

面对凄清的冬日景色,自然触动到明石姬的心,使她独自垂泪、哀伤不已。然而笼罩在浓烈哀愁之中触景伤情的明石姬,显得比平日更加娴雅、美丽,就像流泪的黛玉是最动人的一样。这也是源氏物语中“悲美”而有代表性的一处。

3)藤壶妃子

(图片来源[2]:源氏趁冒着身败名裂的死罪与藤壶妃子幽会,两人心中万分凄楚)

第五回·紫儿 原文:

此次幽会真同做梦一样,心情好生凄楚!藤壶妃子回想以前那桩伤心之事,觉得抱恨终天,早已决心誓不再犯;岂料如今又遭此厄,思想起来,好不愁闷!但此人生性温柔敦厚,腼腆多惰。虽然伤心饮恨,其高贵之相终非常人可比。源氏公子想道:“此人身上何以毫无半点缺陷呢?”他觉得这一点反而令人难以忍受了。虽然相逢,匆促之间岂能畅叙?惟愿永远同宿于暗夜之中。


源氏与藤壶之间名为母子,实际并无血缘关系,两人年龄相差只有四岁左右,在一起生活了较长的时间,加之兴趣相投、容貌酷似,会互生情愫也并不是不可理解。可惜身份攸关,悖伦的爱情,无法期许美好的结局,更奢谈有情人会在一起。情人间浪漫的幽会因此而充满了哀伤和愁思——“悲美”在文中的体现,此处亦可一窥端倪。


正是有这种深深的悲哀与无奈,挣扎在理智与爱情之中的藤壶妃子,在源氏(作者)眼中,比起平日艳冠群芳的宠妃姿态,她忧伤的模样更迷人。文中每每描写藤壶妃子的美貌,都伴随着她的忧伤与哀愁,多愁善感的样子是最美的(啊......源氏物语版的黛玉)。

4)六条妃子

(图片来源[2]:六条妃子下伊势之前,源氏在一个虫声密密的秋夜与她相会,愁肠万结)

第十回·杨桐 原文:

回想从前,随时可以自由相见,六条妃子对源氏的恋慕甚深。在这些岁月中,源氏心情懈怠,并不觉得此人之可爱。后来发生了那生魂祟人之事,源氏惊怪此人何以有此缺陷,爱情随即消减,终于如此疏远。但今日久别重逢,回思往日情怀,便觉心绪缭乱,懊恨无穷。源氏大将追忆前尘,思量后事,不禁意气消沉,感慨泣下。六条妃子本来不欲泄露真情,竭力抑制。然而终于忍耐不住,不免泪盈于睫。源氏大将见此情状,更加伤心,便劝她勿赴伊势。此时月亮恐已西沉。源氏大将一面仰望惨淡的天空,一面诉说心中恨事。六条妃子听了他这温存之言,年来积集在胸中的怨恨也完全消释了。她好容易剪断了情丝,今日一会面,又害得她心旌动摇起来,便觉烦恼之极。

  庭中景色艳丽优美,难怪平日间贵公子们相邀前来时,都流连不忍离去。这两个愁绪万斛的恋人之间的娓娓情话,笔墨不能描写。渐次明亮起来的天色,仿佛特为此情景添加背景。源氏大将吟道:

“从来晓别催人泪,

  今日秋空特地愁。”

  他握住了六条妃子的手,依依不舍,那样子真是多情!其时凉风忽起,秋虫乱鸣,其声哀怨,似乎代人惜别。即使是无忧无虑之人,听到这声音也难于忍受。何况这两个魂销肠断的恋侣:哪有心情从容赋诗呢?六条妃子勉强答道:

 “寻常秋别愁无限,

  添得虫声愁更浓。”

读了这一段,浮想联翩,深感环境与人物描写之优美,无可言喻。而其间浓重的愁绪,从两人的诗中像酒香一样弥漫出来。因为悲哀而更美,因为离愁而更动人——《源氏物语》中有关恋爱的场景描写,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哀伤的情绪下的。这的确是一种独特的审美,与众不同的风格,令人过目难忘。


二、无常之美


@噙影

提到的一句诗,是紫姬临终前,明石皇后所赋:

万物如秋露,风中不久长。

谁言易逝者,只有草边霜?

我觉得这首诗恰好诠释了《源氏物语》所体现的另一重美学——无常之美。

无常本是佛教用语,我对此了解不深,不作妄述,但大意是指为世间万物及一切有为之法,终将变异,无常存者[3]。《金刚经》里有大家熟悉的几句,正是描述“无常”的偈语:

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
源氏物语有非常明显地、受到佛教影响的印记:书中人物(尤其是女性)在人生不如意之时,大都会看破红尘、逃离现实,皈依佛门而了却此生,而年中行事亦不乏与供奉佛祖、讲经说法的相关部分。源氏物语或许正是因为受到宗教的影响,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世事无常的接纳与欣赏。

举几处非常明显的例子:

(图片来源[2]:桐壶帝过世,源氏仕途不顺、情场失意,屡有出家之念,却放不下紫姬)

第十回·杨桐 原文:

发心赴云林院佛寺游览,乘便观赏秋野的景色。亡母桐壶更衣的哥哥是个律师,就在这寺里修行。大将在这里诵经礼佛,滞留两三天,倒也很有趣味。木叶渐次变红,秋野景色清丽,令人看了浑忘家乡。源氏大将召集一切有学问的法师,请他们说教,向他们问道。由于地点所使然,令人彻夜痛感人生之无常,直到天明。然而正如古歌所云:“破晓望残月,恋慕负心人。”不免使他想起那意中人来。将近天明,法师等在月光之下插花供水,发出杯盘叮当之声。菊花和浓淡不同的各种红叶,散置各处,这景象也颇有趣致。源氏大将念念不忘地想:“如此修行,可使现世不致寂寞,又可使后世获得善报,这虚幻无常的一身还有什么烦恼呢?”律师以尊严之声朗诵“念佛众生摄取不舍”。源氏公子听了觉得深可羡慕,想道:“我自己何不决心出家呢?”

无限优美的红叶原,秋日景色更是美丽,令人流连忘返;月光之下,僧人于佛前插花、供上净水,也是一件风雅之事。不过,面对这一切深秋美景,源氏的心中,却是痛感人生的无常。早年我读源氏物语时,很容易就陷入郁郁寡欢的情绪里,既感慨文笔之优美,又受到作者的影响、有了荣枯不定,世事无常的感想。这正是源氏物语带来的、与其他小说大为不同的美感。


(图片来源[2]:六条妃子过世后,源氏深感人世无常,心灰意冷)

第十四回·航标 原文:

自此以后,源氏公子不断派人前来殷勤慰问。不料别后七八日,六条妃子就逝世了。源氏公子遭此意外之变,痛感人世无常,顿觉心灰意懒。他也不去上朝,专心安排葬仪与佛事。六条宫邸方面并无特别可信赖之人。只有前斋宫的几个年老的旧宫官,勉勉强强地料理着事务。源氏公子亲自来到六条宫邸,向前斋宫吊慰。前斋宫命侍女长代致答辞:“惨遭大故,方寸迷乱,不知所答了!”源氏公子说:“我对太夫人曾有诺言,太夫人对我亦有遗命。今后倘蒙开诚相待,委以万事,则幸甚矣。”他就召集邸内所有人员,吩咐一切应有事宜。用心之忠诚周到,足以抵偿近年来疏阔之罪了。六条妃子的葬仪备极隆重,二条院内所有人员,悉数前来服役。

此后源氏公子郁郁寡欢。戒荤茹素,笼闭一室,终日不卷珠帘,一心诵经念佛。他常常派人去慰问前斋宫。前斋宫心情渐渐安静,也常亲自作复。她起初怕羞,但乳母等劝导她,说央人代复是失礼的,她只得自己动笔了。

冬季有一天,雨雪纷飞,朔风凛冽。源氏公子想象前斋宫模样,不知她此时何等悲伤,便遣使慰问。送去的信中说:“对此天色,不知卿心作何感想?

  雨雪纷飞荒邸上,

  亡灵萦绕我心悲。”

写在象阴天一般灰色的纸上,为欲牵引这少年女子的注目,字迹写得特别秀美,教人看了赏心悦目。前斋宫得了信不敢作复,十分狼狈。旁人都督促她,说代笔是不成体统的。便用一张灰色纸,浓重地熏透了香,又把墨色调得浓淡恰好,然后写上一首答诗:

  “泪如雨雪身如梦,

  饮恨偷生自可悲。”

  笔迹虽然拘谨,却稳静而大方。算不得优越之作,倒也高雅可爱。

当年读到“阴天一般灰色的纸上”这一句时,真真为紫式部的妙笔才思击节赞叹!源氏本人的品味与才华,在细节之上得以完美展现。六条妃子曾是源氏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,后来无奈疏远,再见面时她已经油尽灯枯——红颜薄命,实在是让人伤感;何况是曾经的恋人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,源氏心灰意冷,痛感人生无常,连书信往来这种风雅之事都蒙上了一层淡灰色的阴翳。

这层无常的阴翳贯穿了全文,即便是在美景佳人与赏心乐事之中,依然会让人生出“好花不常开,好景不长在”的失落与伤感——它让人心生哀伤,却因此而显得更美、更珍贵。


(图片来源[2]:紫姬死前举行了一次供奉法会,盛大的法事、春日的美景,却让她更觉凄凉)

第四十回·法事 原文:

紫夫人近年来有一私愿:请僧人书写《法华经》一千部。此时急于要实行这供养,就在她当作私邸的二条院内举行。七僧的法服,各按品级赐赠。法服的配色、缝工等等之讲究,均无与伦比。这法会中一切排场,都非常庄严。紫夫人不曾郑重其事地和源氏主君商量,因此源氏并未详细指示种种措施。然而这位夫人的计虑十分周至。源氏见她连佛道也如此深通,觉得此人之慧心不可限量,无任叹佩。他只在大体上帮办了些事务。关于乐人、舞人等事,均由夕雾大将负责处理。

  从皇上、皇太子、秋好皇后、明石皇后,以至源氏诸夫人,各方都赠送诵经布施及供佛物品。只此数项,已经途为之堵塞;何况此时朝中没有一人不热心赞助此法会,故气象盛大无比。不知紫夫人是何时准备这种种设计的。似乎是几世以前许下的宏愿。当日花散里夫人与明石夫人都到场。紫夫人打开了南面和东面的门,自己设席其中,这是正殿西面的库房。诸夫人的席设在北厢,仅用屏风隔开。

这正是三月初十日。樱花盛开,天朗气清,真乃良辰美景。佛菩萨所居极乐净土,景象恐与此地相仿。即使并无特别深厚信仰的人,到此亦觉罪障消除。僧众齐声朗诵《法华赞叹》的《樵薪》之歌,响落梁尘。即使在平居静处之时,听了也会感动,何况此时,紫夫人听了更觉凄凉寂寞,万念俱灰,便即席吟诗,叫三皇子送给明石夫人,诗云:

  “身随物化无须惜,

薪尽烟消亦可哀

这就是《源氏物语》中处处体现的无常,它和《红楼梦》颇为相似的一点,就是让美在我们眼前逐渐幻灭:

红颜薄命,绝代佳人于盛年突然夭逝,犹如春日樱花毫无征兆地凋零飘落,化为尘土;

人世艰难,荣华富贵转瞬即逝,昔日风光无限的贵公子亦有落魄之时;

生老病死,命运翻覆,无论何等高贵之人,无人能够逃脱,只能如同波涛中的一叶扁舟,顺水逐流,不知去向何处——

这种随时可能失去、随时可能消弭的不安全感,留给人的,是无限的忧愁和伤感,却因这悲哀而唯美。

就像两句诗所言:

人似孤舟离浦岸,渐行渐远渐无书。

人生如行梦浮桥,颤颤巍巍恐失足。

临睡前忽然想起一点,赶紧补充:幽玄之美。

如此重要,怎么可以忘了这个!百度百科介绍如下[4]:

“幽玄”的审美意识,形成于日本平安王朝后期,由藤原俊成等歌论家以多角度的探讨逐步规范了其美学内涵。以崇尚“余情”之美为核心,在风格趣味方面,从偏重“妖艳”到讲求“恬淡”,于发展变化中丰富了它的内容。“幽玄”是日本歌论、能乐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,也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。

“幽玄”一词本来是汉语词,历来的研究表明:最早的用例出现在汉少帝(?—125)的悲歌中;在其后的六朝和初唐的各种文献中都可以看到。梁武帝时代诗人王筠的《回师草堂智者约法师碑》中的“究竟微妙,洞达幽玄”等,用于直说事物的本质。日本的“幽玄”一词,与佛教用语关系密切。《临济录》的“佛法幽玄”,最澄《一心金刚戒体诀》的“得诸法幽玄之妙,证金刚不坏之身”,空海《般若心经秘键》的“释家虽多未钓此幽,独空毕竟理,义用最幽玄”等说法。强调佛法的趣旨深奥。到后来用“幽玄”来表达审美意识的时候,与这种佛教用语的含义是很不同的,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关系。

“幽玄”的核心是“余情”,讲究“境生象外”,意在言外,追求一种以“神似”的精约之美,引发欣赏对象的联想和想象,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。日本著名学者大西克礼先生对“幽玄”作了详细的分析,认为“幽玄”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七点:

1、隐藏不露,笼之于内。如正彻所谓的“轻云拥明月”、“山雾绕红叶”。

2、与露骨、直接、尖锐的感情表现相反,具有优美、安详、柔和性。如“霞满春花之所”。

3、带有与隐微荫翳相伴的寂静。如鸭长明所讲的“秋空夕暮,杳无音信”。

4、深远。特别是之精神上的东西,如深奥难解的思想。

5、具有内在的充实性。其中凝集着不可言传的意蕴。即所谓的“内容丰富”。充实性也意味着与大的、重的、强有力的有关,甚至与“长高”、“崇高”相联系。

6、有一种神秘性和超自然性,虽关乎宗教、哲学的观念,但仍可感受到其中的“美的意识”。

7、以一种非合理的、不可言喻的、微妙的意味为主。

——读完这个再回去看《源氏物语》,果然很有几分共鸣。



Reference

[1]

wikipedia.org 的页面

[2] 《源氏物语》(共七册),作者: 大和和纪, 山东文艺出版社,章世菁/等 译, ISBN: 9787532918386

[3]

wikipedia.org 的页面

[4]

幽玄(日本美学)

[5]

幽玄

看了一圈,很多答“物哀”的,我觉得不是很合适,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吧。

我们要搞清楚,“物哀”到底是指什么?

首先,“物哀”是由本居宣长在《源氏物语玉小栉》中提出的,本居宣长将其归为“文学论”,用“物哀”否定了之前的劝善惩恶的儒教论和因果报应的佛教论。

也就是说,从一开始,物哀就不是一个美学理论,而是一个文学理论。


其次,物哀和“哀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?

“物哀”的日语是「もののあはれ」。「もの」是指客观对象,「あはれ」是指人们面对客观对象时产生的感情,或者说当客观对象和自我心境相互调和时产生的和谐的情趣。这是一种优美、细腻、沉静、具有对照性的理念。(该解释来自广辞苑)

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,其实“物哀”和“哀”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。至于为什么翻译成“物哀”,实则是取「もの」的中译“物”和「あはれ」的中译“哀”组合而成的。近年的研究多对该翻译持批判态度,但似乎简略到两个字的翻译也只有如此了。

也就是说,“物哀”可以包括“哀”,但“物哀”绝不等同于“哀”。


另外,从广义上来说,物哀确实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文艺本质,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也极其深远。但我认为,至少在《源氏物语》中,“物哀”还只是作为文学理论被实践着,没有进入到美学的领域。


那么,《源氏物语》中的美学理念到底是什么呢?我觉得应该是“雅”(みやび)。

雅是平安时代国风文化之下的一种宫廷美学。在这种美学的概念下,我们常说《枕草子》和《源氏物语》不仅不是对立的,反而是相通的。这可以从两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中看出。

点到为止,说多了反而露怯了 ^_^

多谢@燕仰 的邀请,我想回答的时候前面的前辈们都已经回答完了……

美学观自然是物哀了,这种气氛一直持续到现在,日本还保持着这种暧昧破碎美丽的气氛。紫式部的这种美学观后来也影响了很多人,比如我很喜欢的作者川端康成写的《雪之国》,以及渡边淳一的《失乐园》等。关于这个前面的明石中宫前辈已经回答的很细致,我就不画蛇添足啦……

至于这本书除了物哀的精神从头到尾的贯穿了整本书之外,紫式部也写了很多值得人深思的东西。

比如女性的社会地位,不平等生活以及无奈……

日本天皇的不自由,傀儡身份,侮辱的生活……

藤原氏的内斗,阴险狡诈,视权如命……

后宫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,胜者为王……

男女之间的关系,见不得人的感情……

等等。

紫式部女士相当于把当时的平安王朝搬到了书里,所以今天我们才能通过书来想像那时候人们的生活。

(很奇迹这本书有很多政治描写,但在那个年代居然没有被禁。嘿嘿)

我个人除了物哀之外更喜欢研究书里的文化历史,以及服饰和和歌等。

这本书值得研究的地方有很多,每次我读都能发现很多新的东西。

这次回答的晚了,真是不好意思。

谢邀。以上很多回答,我认为并没有触及核心。因为这些答案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很多经典作品。如果是这样,那就不是《源氏物语》绝无仅有的美学观了。《源氏物语》和其他所有经典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所体现的纯净无暇的美学观。恶事、性事、对于精神洁癖者而言难堪的事等等,都不直接写出来,是《源氏物语》最大的特色。放到中国传统儒家批评观念里,《源氏物语》这样的题材和内容,太容易触及恶事、性事、对于精神洁癖者而言难堪的事了,她其实都写了,但写得只有成年人才看得明白。这是一部需要大量脑补的作品。紫式部很聪明,其实很多事情,她也许根本不擅长描绘,所以她干脆选择了隐晦、省略、留白。另外很多事情,她明明善于描绘,却不直接写给读者看。她把我们通常所说的恶的描述都隐藏起来,精神洁癖极其严重。就剩下一轮孤月,照亮整一个夜色下的京都。

《源氏物语》可能会带给一部分读者巨大的自信。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恋爱的教科书。这部分读者一定是自恋者、精神洁癖者以及容易陷入伤感里的人。因为自恋,于是违背了道德的,自己也觉得可理解。因为精神洁癖,尤其能和作者产生共鸣。因为容易陷入伤感,爱和反复的爱成了一种人生方式和态度。

PS:物哀是很危险的言论。它容易把这样一部主题丰富、可以无限理解的作品,狭隘成一种审美方式,一种考量角度。一度我沉溺于物哀说。之后跳出来,觉得世界无比广阔,《源氏物语》无比广阔。

访客,请您发表评论:

网站分类
热门文章
友情链接

© 2024. sitemap